厦门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全市资源,挖掘本土资源,整合教研资源,用好课程资源,强化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不断增强思政育人成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统筹全市资源,构建育人“大格局”。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每年将思政工作列为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高校为大学生讲授思政课。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工作意见》等文件,着力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二是建强思政队伍。为全市1500余所大中小学配备5000余名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坚持每年对全体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培训,常态化开展岗位大练兵、教学技能竞赛、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等活动,先后培养了14名省级、59名市级思政课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三是推进共同体建设。指导厦门一中、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幼儿园等多所学校,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训基地,打造思政教育共同体。强化思政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分享,组织“课程育人·学科育人”优质课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举办“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型教育论坛和“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评选汇编全市优秀思政育人案例,凝炼宣传育人方式改革经验。
挖掘本土资源,开辟育人“新阵地”。一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指导学校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案例和素材融入到思政课中,让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同安区教育局合作,将苏颂在天文、医药等方面的成就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苏颂不畏辛苦、潜心钻研的精神。二是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盘活博物馆、科技馆、劳动教育基地等本土教育资源的思政育人价值,通过研学、参观、职业体验等方式,上好“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神舟十四号返回舱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家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教师收集本地在村民自治、乡村振兴、企业科研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带领学生深入现场调研和访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四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大学生通过演讲、座谈等活动,对中小学生开展朋辈教育。厦门大学“扬才班”的学生走进厦门二中,以视频配合现场演讲的形式,讲述厦大校友罗扬才烈士献身革命的事迹,“大学生讲给中学生听”的思政课受到广泛好评。
整合教研资源,奏好育人“协奏曲”。一是开展共同教研。成立大学、中学、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家指导组,组建3个思政课程联盟,打造一体化教研平台。市教育局定期组织全市大学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就同一个教学内容,开展“同备一节思政课”教研活动,帮助思政课教师了解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进展,推动思政课程有效衔接。二是开展课题教研。成立“厦门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策略研究”课题组,申报专项课题,深入研究并构建纵向涵盖大学、中职、中小学、幼儿园,横向贯通课程、文化、实践育人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三是开展主题教研。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等活动。四是开展名师教研。由市教育局人事处牵头,成立以名师为核心的工作室,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思政课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推动厦门大学的石红梅名师工作室与中小学的王守琼名师工作室、郭贯群名师工作室、李圣德名师工作室等,组建教研共同体,共同带领团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